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關于印發重慶市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
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區縣(自治縣)經濟信息委,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經信部門,有關單位:
為深入實施制造強市發展戰略,推動我市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委組織編制了《重慶市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現予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21年12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重慶市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市委、市政府關于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決策部署,適應新時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要求,迫切需要進一步鞏固提升智能終端產業在全市工業經濟中的支柱地位和輻射帶動作用,順應“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發展趨勢,打造世界級智能終端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智能終端創新集聚地、全國領先的智能終端智能制造示范高地。根據《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的意見》《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重慶市制造業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結合產業發展實際,特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是規模效益“全球知名、全國前列、西部領先”。2020年,全市筆電產量7882.2萬臺,較2015年增長41%,約占全球近4成,連續7年保持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智能手表產量超2000萬只,約占全球2成,成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表制造基地。手機產量1.3億臺,約占全球1/10,較2015年增長約40%,成為全國重要的手機制造基地。智能終端產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1653.1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4360.8億元,約占全市規上電子制造業總產值近七成,約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近兩成。2020年,規上企業人均產值超過全市平均水平1/3,利潤總額突破110億元,較2015年提升約15%。
二是研發創新與智能制造成效明顯。“十三五”時期,我市已落戶英業達、緯創、紫光華智、傳音等行業著名企業研發中心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萬盛天饋線實驗室、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五所超高清視頻產業基礎發展創新中心、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重慶)等一批研發檢測平臺。整機企業加速實施智能化改造,實現產能平均提升約19.9%,單臺產品經每道工序時間平均下降約18.2%,產線換線時間平均下降約36.8%;累計建成數字化車間28個、智能工廠5個、創新示范智能工廠1個。
三是產品種類愈加豐富。“十三五”時期,我市主要智能終端已涵蓋PC(筆電、平板電腦、臺式機、一體機)、手機、顯示器、智能手表、家用服務機器人、智能門鎖等。形成以?,斕?、優必選為代表的家用服務機器人,以峰米科技為龍頭的激光電視、智能投顯,以云丁科技為龍頭的智能門鎖等新型智能終端細分領域產業優勢。零部件領域大批全球行業前3名的龍頭企業深耕我市,如京東方、聯創等領軍的顯示產品;群光、冠宇等引領的3C電池;華通電腦、方正等領跑的印刷電路板;天實精工、誠瑞光學等領先的光學或聲學模組;大泰、英力等代表的精密結構件等。
四是品牌集聚穩步提升。PC產業已匯聚惠普、宏碁、華碩、華為、蘋果等全球著名品牌商,手機產業已落戶OPPO、vivo、傳音等3家全球出貨量前六的手機品牌商。全市智能終端產業現有規上企業290家。其中,年產值超千億元1家,超百億元企業達10家,超十億以上企業達20家,超億元以上企業達39家。2020年,達豐成為重慶第一家千億級電子終端企業,英業達獲評“第七屆重慶市市長質量管理獎”。
五是開放型經濟“穩定器”作用凸顯。2020年,智能終端產業完成出口交貨值3176.3億元,較2015年增長約1倍,對全市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貢獻率52.9%,是我市工業外循環的主體和增長的“第一動力”。達豐、英業達、翊寶、旭碩、緯創、仁寶、鴻富錦等7家企業位列2019年中國出口企業200強,其中,達豐以出口額743.9億元位列榜單第10位,成為重慶首次入選“中國出口企業排行榜”前十企業。
技術革新迭代,為智能終端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空間。人工智能、5G、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不斷賦能終端產品,推動其更加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并不斷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孕育萬億級的新興市場。預計2025年,全球智能終端使用數量將達400億臺(部),平均每人將擁有 5個智能終端,同時,“萬物互聯”時代的物聯網將擁有10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按照硬件占比30%計算,全球智能終端的市場規模將達3萬億美元。重慶要緊抓新時期智能終端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持續加大產業發展力度。
多重戰略疊加,為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提出“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5G基站、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發揮核心作用,助力智能終端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意見,重慶也已將“器”(智能終端產業)作為全市重點優勢產業培育,由市政府印發《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明確將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服務機器人等產業納入重點發展方向。央地一系列發展數字經濟的重大決策部署,將進一步推動智能終端產業加快發展。
發展格局重構,為智能終端產業發展展示新機遇。新形勢下,黨中央作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決策。當前,智能終端產業已形成以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原都市群等為核心的多個產業集聚帶,但隨著沿海區域綜合成本的上升,智能終端產業從沿海區域向成渝城市群轉移趨勢明顯。重慶要利用新格局下區域共同發展新模式,提升承接產業轉移的層次,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資源的有機聯動和發展紅利的互補共享。同時,重慶已構建起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成渝)等國際貿易大通道,深度融入RCEP建設,全面拓展和不斷深化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為智能終端產業要素集聚和產成品輸出提供了便利條件。
國際政經環境復雜多變,重慶智能終端產業發展不確定性增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美競爭持續等不確定性因素對全球投資和貿易規則造成結構性沖擊,“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智能終端產業布局將朝著區域化和本土化的方向發展。同時,近年來,伴隨國內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東南亞地區對智能終端制造環節吸引力不斷增強,我市智能終端產業面臨外遷風險。
產業生態迫切需要持續優化,重慶智能終端產業發展面臨“量質齊升”壓力。目前,我市終端產品核心零部件如處理器、硬盤等主要依賴進口;企業在核心技術攻關、中高端人才引培等方面投入強度較弱。為承接沿海地區相關產業轉移,周邊省市在企業、人力、資本的引進培育上持續加大優惠政策,我市招商引資難度在不斷提升。
面對制約我市發展的多重因素,需要充分利用我市智能終端產業規模優勢,積極推進創新要素不斷集聚,著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提升,夯實配套體系的底盤,通過“質”的提升帶動“量”的發展。
二、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緊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機遇,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工作部署,聚焦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以補齊短板做強產業鏈、以核心技術發展創新鏈、以市場為導向提升價值鏈,按照“創新驅動、引培并舉、固鏈延鏈、數字賦能”思路,深入實施“穩鏈建鏈強鏈、創新能力提升、數字智能化賦能、重大項目攻堅、特色園區提升”等五大行動,著力做優做強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智能手機等兩大地標特色行業,大力發展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終端、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終端等四大潛力行業,培育壯大印刷電路板、精密結構件、3C電池、攝像頭、顯示模組、智能傳感器等六大關鍵零部件行業,全力構建“246”產業聯動發展體系,持續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終端產業集群,為我市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提供堅實支撐。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堅持創新在智能終端產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和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高水平研發創新平臺建設。引導企業持續加大整機及關鍵零部件創新研發投入,積極向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高端延伸;扶持終端產業“眾創空間”發展,提供開放的創新創業載體,構建完善的產業創新體系,推動智能終端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展。
引培并舉,規模發展。智能終端產業是我市工業的“基本盤”,引進增量、盤活存量仍是做大產業規模的首選之路。將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統籌謀劃,持續加大與全球及國內智能終端產業核心區域對接力度,集中本地優勢資源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引進一批帶動力強的領軍企業和龍頭項目,不斷豐富產品種類,持續推動智能終端產業規?;l展。
固鏈延鏈,協同發展。強化產業鏈的縱向(上下游)、橫向(同類企業)整合、延伸,加快鍛長板、補短板,推進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培育區域特色產業鏈條,強化整機本地配套能力,著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根植性。發揮智能終端龍頭企業的影響力,吸引相關配套企業入駐,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做大產業規模的同時,重點帶動研發、設計等上游環節向重慶集聚,打造智能終端產業鏈縱向與橫向聯動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
數字賦能,智慧發展。以數字技術創新為驅動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在制造方面,進一步提高裝配、檢測、物流等環節數字化、智能化裝備普及率,完善企業內部網絡建設,打通設備、產線、系統、車間相互間信息化“瓶頸”,重點培育打造全球燈塔工廠、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并加快工業互聯網推進速度,打造典型應用場景;在產品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前沿技術攻關,不斷植入與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拓展產品功能,提升產品性能,實現智能終端產業數字化轉型。
產業能級實現新躍升。到2025年,產業總產值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速8%。進一步鞏固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手機生產基地地位,新培育形成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終端、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終端等一批百億級新型智能終端產品,產業鏈特別是本地配套體系進一步健全,主要產品附加值持續提高,供應鏈穩定性進一步增強,總量規模持續擴大,打造成為產業鏈完善、輻射帶動力強的世界級智能終端產業基地。
創新能力實現新躍升。到2025年,力爭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機構累計數量突破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建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全覆蓋,部分關鍵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全產業研發投入強度穩步提高,“核心技術、創新平臺、產業設施、產業人才”等基礎創新平臺要素加速集聚,企業自主研發能力顯著增強,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打造技術先進、產品創新的全國重要的智能終端創新集聚地。
質量效益實現新躍升。到2025年,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穩定,營業收入超千億元企業達2家、百億級企業12家、十億級企業30家,市級及以上“隱形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企業60家,認定市級及以上馳名商標或重慶名牌1—2個。園區特色發展能力、承載能力顯著增強,建設市級特色產業基地和示范基地3個以上,建設國家加工貿易產業園1個,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示范作用持續提升,打造差異化、協同化發展的智能終端產業園區體系。
數字化賦能實現新躍升。到2025年,智能終端產業綠色化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國內領先。強化綠色、循環、低碳、安全的發展要求,嚴守準入底線與排放標準,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規模以上智能終端企業基本進入數字化普及階段,力爭建成1—2家全球燈塔工廠、打造5座智能工廠和50個數字化車間,加快形成未來工廠梯隊,打造全國領先的智能終端智能制造示范高地。
(一)做優做強兩大地標特色行業。
(二)大力發展四大潛力行業。
7.印刷電路板。緊跟消費電子芯片微小化發展趨勢,推動企業研發任意層高密度連接板(Any Layer HDI)和類載板高密度互聯(SLP HDI)等中高端產品。鼓勵龍頭企業研發環氧樹脂、聚苯醚樹脂等有機基板和無機陶瓷基板產品,布局芯片級封裝基板(CSP)、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用芯片封裝基板(FCBOC)、射頻及數控模組封裝基板(RF AND Digital Module)、球柵陣列/插針網格陣列/柵格陣列封裝基板(BGA/PGA/LGA)等產品。面向高端服務器、通訊設備、消費電子等專用領域,重點研發高性能、輕薄化小尺寸、高集成化、高耐用的中高層產品。
8.精密結構件。重點研發高精度外殼與零組件產品。加快導入CNC精密金屬結構件全制程生產,持續推動本地精密金屬結構件制造企業做大做強。企業不斷研發新型塑件成型、模內鑲件注塑(IMD)等模切件先進工藝,持續提升模切件設計和規?;a能力。積極引進3D玻璃、陶瓷等非金屬材料機殼成型工藝,不斷豐富精密結構件產品種類。積極推動本地企業完善終端產品功能件支撐保護等結構功能,開發天線兼容、電磁屏蔽、散熱、防水防塵等非結構化功能。加快沖壓緊固件產業生態建設,發力上游沖壓、注塑、鍛壓、壓鑄等模具制造,實現精密結構件的智能化、數字化高效生產。
9.3C電池。積極發展適配各類智能終端的大容量、輕薄電池,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3C電池產業量質雙提升。鼓勵企業與高等院校合作,加快推進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型電池研發。穩步提高鋰電池成組、電芯生產能力,重點發展金屬鋰、碳酸鋰、磷酸鐵鋰等基礎鋰材料生產。推動高鎳系、高電壓三元等正極材料的應用,研發高容量、長循環、低成本人造石墨負極材料,開發基膜厚度介于8—12微米之間的動力電池隔膜產品。強化鋰電池產業合理布局與資源整合,推進鋰電池及關聯產業綠色循環發展和資源綜合節約利用。
10.攝像頭。面向智能手機、服務機器人等智能終端攝像頭市場需求,著力發展超高清攝像頭、3D攝像頭、智能化攝像頭等高端產品,支持企業布局潛望式鏡頭、TOF鏡頭、3D Sensing等先進技術領域產品。發展三攝、四攝攝像頭模組組裝,推動COB技術封裝向MOB(Molding On Board)、 MOC(Molding On Chip)衍進,提升封裝性能。鼓勵提升濾光片、光學衍射元件、自動對焦執行器等部件本地供應能力,形成完整的攝像頭產業鏈。
11.顯示模組。重點發展電容感應式觸控顯示模組,并加強智能語音、機器視覺等技術應用,向智能家居、汽車電子等領域拓展,健全產品譜系。鼓勵企業提升產品制造工藝,并布局Mini LED、Micro LED等新型顯示技術。圍繞TDDI(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觸控與顯示驅動器集成)、Pad banding(邊框彎折技術)、COP技術(PI襯底上綁定IC技術)、AA HOLE(攝像孔)一體化切割技術等關鍵技術,組織技術攻關,提升技術水平,形成本地特色。支持企業快速提升產能,提高本地供貨能力。
12.智能傳感器。聚焦智能終端整機需求,重點發展溫度、壓力、慣性、速度、光電、聲學等類別的智能傳感器。加強新型敏感材料、先進納米材料、核心功能材料的研發和技術革新,穩步提升智能傳感器關鍵基礎材料研發和供應能力。推進MEMS傳感器仿真設計、MEMS先進制造工藝、MEMS與IC工藝融合技術攻關,推動發展器件級封裝、MEMS晶圓級封裝、無引線封裝、三維封裝和批量測試校準技術等關鍵封測技術和多傳感集成、多信息融合、自校正、自補償、自判斷、自決策等智能化技術,全面構建高水準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體系,引領智能傳感器創新發展。
(一)穩鏈建鏈強鏈行動。
全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進一步發展本地配套體系,著重推動印刷電路板、精密結構件、3C電池、攝像頭、顯示模組等重要零部件行業做大規模,強化本地供應鏈韌性。系統梳理國內外直接、間接供應商,重點評估高像素攝像頭、智能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供應的穩定性,加強運行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建立部門間溝通協調機制,強化信息共享,細化問題處置。
推動產業鏈建鏈育新和強鏈升級。進一步推動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智能手機整機企業擴大在渝投資規模,加強產品形態、功能上創新,推動終端產品種類拓展和檔次提升。引進培育一批整機企業,促進電路板、智能傳感器等重要零部件企業來渝布局。支持“鏈主”企業優化整合生產、供需等上下游環節,加強與產業鏈中小企業協作配套,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格局,努力增強本地配套能力。引育服務機器人、智能穿戴、超高清視頻終端等領域企業、項目和平臺。
(二)創新能力提升行動。
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產品研發。滾動編制關鍵技術需求目錄,推動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終端產品的融合創新,大力開發新產品。支持鏈主企業、重點企業積極承接科技專項、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等技術攻關項目,加快突破一批產業技術、投放一批拳頭產品。鼓勵重點培育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立“整機+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協同攻關機制。
加快開放式、國際化高端研發機構建設。支持智能終端品牌企業來渝布局高水平研發機構,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建立研發平臺。支持高端創新載體創新能力建設,加快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推進智能終端技術研發與創新成果產業化,培育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或企業、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機構。
重點培育創新型企業。集中優勢資源和政策,支持一批創新能力強、引領作用大、發展潛力好的骨干企業,力爭發展成為技術實力領先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在智能終端領域開展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工作,促進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鼓勵科技型企業、中小企業長期專注細分領域的研發制造、工藝改進和市場拓展,加強產品質量提升和企業品牌培育,向“隱形冠軍”“小巨人”“專精特新”企業方向發展。
(三)數字智能化賦能行動。
打造數字技術典型示范應用場景。推動企業開展信息管理系統集成應用,進一步提高裝配、檢測、物流等環節自動化工藝裝備和信息管理系統普及率,逐步實現生產設備以及生產環節全流程數字化管理。推動企業加快搭建或融入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幅提高生產線柔性化水平,為承接更大規模、落地全品類終端制造能力奠定基礎。
全面開展高水平技改。重點加快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推進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改造。發揮終端產品規?;a優勢,支持龍頭企業打造智能工廠、全球燈塔工廠。用好“數字化車間”“創新示范智能工廠”等鼓勵政策,重點加大組裝、檢測、倉儲和物流分撥等環節的智能化改造力度,逐步實現組裝檢測段關鍵環節、物流短駁關鍵區域“少人化、智能化”,建設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示范項目。
加快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鼓勵企業加大綠色制造投入,開展研發設計,在“電子能源輸入、制造耗能、固廢處理”等環節推廣使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裝備、工藝,全面提升節能管理能力,建設一批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按照“3R(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開展廢舊家電循環經濟試點示范,推動家電產品的“終身利用”。加大對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的支持力度,推進廢舊終端產品循環利用,走綠色低碳環保的發展道路。
全面落實“鏈長制”部署。聚焦智能終端產業鏈上的鏈主企業,在更大范圍內聚集要素、配置資源,精準施策,加速形成產業鏈核心凝聚力。動態調整在建項目、簽約項目、在談項目、重點招引企業和機構、創新平臺、困難問題等清單臺賬,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工作落實。圍繞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方向,瞄準終端品牌企業、“整機+配套”龍頭企業和企業研發中心三條主線,堅持“招大引外、招新引高”,用好我市政府引導類股權投資基金,加大承接產業轉移力度,滾動引進一批產業鏈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塑成產業鏈條上新的增長點。
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發揮重點項目對產業發展的關鍵支撐作用,圍繞紫光華智電子數字工廠、峰米科技重慶總部基地、冠宇3C鋰電特色產業園、捷榮手持終端科技產業園、臺達電子西部制造基地、深科技智能終端產業園、云丁科技智能安防設備產業園等33個智能終端產業“十四五”重點項目,推行全程跟蹤服務,切實提高項目履約率、投達產率,促進項目建設提速增效。
(五)特色園區提升行動。
優化全市產業布局。貫徹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為指引,圍繞我市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方向,推動產業鏈共建共享,加快形成差異化、集群化協同發展格局。對中心城區,發揮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重慶經開區旗艦作用,重點布局產業鏈整機研發制造、銷售結算和生產性服務業等高端環節,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加快建設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對主城新區,重點強化配套體系建設,加快形成“研發在中心、制造在周邊、鏈式配套、梯度布局”的產業分工體系,增強全產業鏈本地供貨能力,實現規?;?、集群化發展,加快打造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對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鼓勵結合實際建鏈育新和強鏈升級,加快融入全市智能終端產業高質量發展格局。
加強園區品牌建設。鼓勵智能終端產業集聚發展較好的產業園區創建市級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爭創加工貿易轉型示范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示范區、市級重點關鍵產業園等品牌。支持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永川區創建海峽兩岸智能終端產業經濟合作區;推動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做大保稅維修、保稅研發檢測等新興業務,促進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創新融合發展。
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借鑒推廣REITs(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模式,建設集寫字樓、標準化廠房、員工食堂、人才公寓于一體的智能終端產業科創基地,打造智能終端領域新銳品牌科創企業、“專精特新”上市公司集聚平臺。不斷豐富公共服務平臺功能,從檢驗檢測、咨詢規劃、培訓實訓向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等方向拓展,提升園區產業生成能力。堅持產城融合發展,高起點做好產業園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配套完善住房、文化、教育、醫療、商務等生活服務設施,豐富園區功能,構建生產宜業、生活宜居的產業生態。
五、保障措施
(三)暢通融資機制。
引導各類科創基金、產業發展基金等向智能終端產業重大項目建設、產品與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傾斜,不斷強化產業投融資保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智能終端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和產品出口的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股權融資、知識產權和項目融資、上市融資等形式直接融資。
(四)強化人才支撐。
重點圍繞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方向,全方位構建適應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激勵和服務體系,面向全球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大力引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急需的中高端人才。加深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與全市智能終端產業需求結合程度,以校企聯合辦學、訂單培養等形式打造智能終端產業職業工程師隊伍。
(五)完善公共平臺。
結合智能終端產業發展實際需求,支持發展研發設計、中試孵化、檢測認證、知識產權、品牌管理等方面公共服務平臺,加強PC、手機、智能穿戴、服務機器人、超高清視頻、5G終端等方面研發檢測認證平臺建設,鼓勵平臺、協會、企業等主體制訂或參與制訂行業標準。依托行業協會、聯盟,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推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放發展。